万象城体育

首页 >> 企业文化 >>  品德讲堂

【热帖追踪】张扣扣案,一堂深刻的公共普法课敬

2019-07-30 09:52:29

717日上午,陕西省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死刑执行命令,对在2018年除夕杀害三人的张扣扣执行了死刑 。

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度在17日抵达峰值,但并未随着死刑的执行而停止,“司法公正”“品德与执法”“血亲复仇”等话题连续引发网民深入思考 。有网民说,在一定水平上,张扣扣案是一堂深刻的公共普法课,是推动法治建设的深刻警示 。


同情归同情,执法归执法

张扣扣案爆发在2018215日,凶手张扣扣持刀将邻居王自新及其宗子王校军就地杀死,将王自新三子王正军刺伤后抢救无效死亡,作案后张扣扣潜逃并于两日后投案自首 。

张扣扣案的案情并不庞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法院认定了其杀害三位被害人的犯法行为,同时因为张扣扣又不保存精神病等责任上的抗辩理由,其确实应当担负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从案件的程序看,有关职能部分依法对张扣扣进行追诉,经历了一审、二审以及死刑复核程序 ;辩护律师全程加入,为张扣扣提供了有力的执法效劳 ;媒体对案情依法作了果真报道,有关职能部分进行积极回应 。因此依法治罪,无可批驳 。

可是,仍有不少人对张扣扣体现同情,甚至对判决结果进行质疑 。部分网民认为张扣扣是为母杀人的“孝子”,而其辩护律师的辩护思路也认为张扣扣是“为母抨击”,恳请法院可以给其留一条生路 。

然而,同情的归同情,执法的归执法 。从自然法到成文法,从天理、人情到王法,故意杀人都必须受随处分 。这个案件,历经一年半多的时间,经历了执法与人性的大讨论,经过了犯法心理学、情感梳理与代入感的争议与热议,最终回到了行为与结果的基本法治看法上 。一个现代、文明的法治社会,“私力复仇”绝不应被提倡,而应通过执法来定分止争,通过司法来主持公正 。从这个角度上,法院的判决不可是对张扣扣犯法行为的惩办,也是对民间未来可能爆发的“私力复仇”行为的警示 。


如何让此类悲剧不再爆发

张扣扣案前因结果长达23年,牵涉两个家庭、五条人命,可悲可叹!那么,该怎样制止此类悲剧再次爆发 ?


增强法治教育,提高民众执法素养

经由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和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两级法院审查,当年的判决具有充分的执法依据,但似乎并不切合张扣扣以及一些人朴素认知中“杀人偿命”的古板看法 。这既是张扣扣20多年后举刀的“理由”,也是今日部分网民对其抱以同情,乃至召唤“为母复仇、罪不至死”的心理基础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苏力认为,当事人对判决不满是任何社会都很常见的现象,这既不料味着司法判决有问题,更不料味不满判决确当事人可以自行其是,甚至以所谓的复仇挑战司法判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刑法研究室主任刘仁文认为,要增强对社会民众的法治教育,增强司法公信力和透明度,同时增强关于疑问的回应 。若把之前的案件结果、历程等都给张扣扣解释清楚,让他知晓判决没有不公,也许就能解开他心中的结 。


未成年人特别是受创伤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值得重视

张扣扣少年时亲眼目睹至亲去世,无疑对他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加之自身性格的偏激、日后生活的磨难等,将他人、将自己一起推上了生命的绝路 。有专家认为,要实时关注张扣扣这类人的心理状况,实时进行疏通和关爱,避免其走向极端 。有网民感伤,如果时间倒回至1996年,未成年的张扣扣能够获得心理疏导和生活帮扶,或许复仇的火种就会熄灭 。


媒体对热点案件报道要担负社会责任

张扣扣案中,由于此前部分媒体、自媒体通过带有主观倾向的片面甚至不实报道,使部分网民对张扣扣的所作所为爆发了先入为主的同情心理,这一印象很难在短时期内获得基础转变 。在热点案件的报道中,媒体应恪守客观、真实的底线,不可让主观臆断挑战客观真实,要用真实可靠的事实和公正客观的报道,展现真实客观的世界 。



网站地图